本网讯(通讯员 杨兰芳)为进一步提升伟德国际victor1946学生国际化素养和全球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顺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10月29日下午,伟德国际victor1946在二号楼5楼会议室召开了国际素养中心通识选修课研讨会。伟德国际victor1946党委书记刘元锋、党委副书记李京、伟德国际victor1946副院长陈艳明、副院长常静,大学生国际化素养提升服务中心副主任郑涛、项目负责人杜锴,ACCA项目中心副主任徐鑫、国际项目部主任管宋君、经管伟德国际专任教师张红霞、栾晓梅、吴丽慧、杨高第、刘雅婷、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刘元锋主持。
刘元锋介绍了我校大学生国际素养中心通识选修课设立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这类课程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多元世界的大门,让学生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情境中灵活应对,提出独特且具有价值的见解。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利用,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融入,也将为跨文化交流课程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开设此课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素养,使学生在国际舞台上更具竞争力。
李京就这门课程可设立的条件阐述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他认为,国际化素养通识选修课可以增加伟德国际国际化办学程度,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国内外动态相关知识。课程要注重呈现那些有温度且新鲜度更高、范围更广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同时,要体现出伟德国际的特色,特别是国际化办学方面的特色。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关键,要考虑到从多方面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知识储备、思维拓展等,并且积极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文化自觉、国际组织就业能力、复合型的专业视角以及跨文化实用性技能。此外,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也不可或缺,通过评估能够及时发现课程设置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确保这门通识选修课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国际素养。
郑涛在发言中重点提到了七大模块实施通识选修课,这些模块有助于学生从多个维度提升自身的国际素养。要通过这些模块实现学生视角的拔高,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看待问题。其中,全球商务研究与当代中国这一内容的涉及十分关键,就像武汉商伟德国际和复旦大学等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一样,这些都为大学生国际素养中心通识选修课的设置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助于在课程研讨和规划中更精准地把握方向,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国际环境的综合能力。
陈艳明的发言聚焦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首先,课程的设置应当紧紧围绕目标,这个目标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国际素养。同时,又要高于目标,这意味着不能仅仅满足于基础目标的达成,而是要有更高的追求,要为学生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习体验,促使他们在国际素养提升方面达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制度的考量至关重要。国内和国外在文化制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在课程内容中应体现对这种区别的深入解读,让学生明白不同文化制度下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的差异,从而在国际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环境。
常静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她认为,可以先由伟德国际victor1946尝试开设相关的通识选修课,深入探索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可行性,发展成熟之后,再逐步向更大范围推进全校。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就业方面来看,通过国际素养中心通识选修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国际化的知识和理念,提升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同时,还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不再局限于国内的视野范围,而是能够站在国际的高度看待各种经济和管理现象。
管宋君表达了对该项目的高度支持和赞同,他强调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和安排,而是主动地去探索自己的未来方向。尤其是在就业升学规划方面,很多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所在,而这门通识选修课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寻找、去辨别适合自己的道路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完成最终目标。同时,还应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从学生能力培养到职业规划指导等多方面内容,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国际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徐鑫指出,从应用和就业方面来看,跨国公司是很多学生未来可能的就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中融入文化课程十分必要,特别是针对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展开教学。例如日本和法国,这两个国家有着独特的企业文化,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引导。通过这样的课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起源。当学生了解到文化背后丰富的内涵时,便会引发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收获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也能意识到自身在文化理解方面可能存在的遗憾之处。这种对不同国家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生面对不同文化冲突。
日语教研组和俄罗斯教研组的老师提出了重要的观点。他们强调,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与升学,关注其未来职业发展。无论是就业还是升学,都应与学生的长远规划相联系。就就业而言,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韩语、日语、俄语的应用场景以及与之相关的就业前景和优势。例如,在与韩国、日本、俄罗斯有贸易往来的企业中,懂得相应语言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商务沟通、文件翻译等工作,这无疑是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一大优势。在升学方面,这些语言能力也有助于学生选择与这些国家相关的学术研究方向,从而全方位地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栾晓梅对课程相关内容的设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即设置国际营销、国际政治和国际文化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在国际市场中开展营销活动的能力,无论是为未来进入跨国企业从事营销工作,还是自主创业开拓国际市场,都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学生掌握国际政治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与演变,预测国际市场的波动和政策走向,从而在经济管理领域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了解国际文化,有助于学生在跨文化的商业合作中避免文化冲突,增进相互理解,提升文化适应能力,为成功开展国际经济与管理活动奠定文化基础。
张红霞老师强调,设立此门课程可以增进同学们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所体现。
杨高第老师提出当前学生普遍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而这门通识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这种状况。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经济理论(中外)的学习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外经济理论的研究,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经济学思想体系,拓宽思维视野。贸易对比也是课程的关键内容。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贸易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比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贸易政策以及贸易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理解国际经济格局。
刘雅婷提出了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工作中和生活中面临的一些挑战。当学生身处国外时,身心适应是一个关键问题。国外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社会制度等与国内存在很大差异,这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是巨大的考验。在国内外指导方面,也存在不足。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可能缺乏足够的指导,与国内相比,在遇到困难时可能无法及时得到熟悉的支持系统的帮助。这种国内外指导的脱节,使得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国外情况时更加无助。而孤独感则是学生在国外生活中常常要面对的。由于远离家人和熟悉的朋友,在陌生的环境里,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可能会阻碍学生建立新的社交关系,从而陷入孤独的境地。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这些缺点需要在大学生国际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引起重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发展提供支持。
最后刘元锋强调,在构建大学生的国际化素养过程中,全球视野的培养不可或缺。同时,全球公民责任也是重要的一环,大学生要意识到自己作为全球公民的角色,积极参与到全球事务当中,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这一切都要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国际化素养的培养应基于中国国情之上,不能脱离本土实际。此外,文化自信也至关重要,在接触多元文化的过程中,要坚定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最后,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保障,我们要通过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将国际化素养、全球视野、全球公民责任等理念融入其中,使课程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不失中国特色,从而为培养具有高度国际素养的大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